
穷则迂回穿插,达则炸炸炸。这句话在网络上被广泛用来总结解放军的经典战术,也反映了对其作战风格的期待与赞美。解放军的迂回穿插战术确实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实盘配资网,特别是一些成功的战例更是数不胜数。
然而,单纯依靠迂回穿插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。当敌人紧密集结,或者躲藏在坚固的城市防线中,防线缜密到没有一点漏洞时,如何实施迂回穿插?此时,唯一能够奏效的办法便是强攻。
若是有足够数量的大炮和炮弹,解放军毫无疑问会选择“炸炸炸”,但遗憾的是,在解放战争初期,连60迫击炮都极为稀缺,解放军并没有如此庞大的火力支撑。因此,避免进行攻坚战成为了当时的优先考虑。但有时攻坚战是避无可避的,那么该怎么办呢?解放军别出心裁,利用一项“传家宝”,在广袤的平原上也能打赢攻坚战。
1948年3月,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决定发起对潍县的强攻,目标是消灭国民党陈金城所指挥的第96军及其6个保安团。为什么华东野战军不沿用惯常的运动战,而选择强攻这个据称“鲁中堡垒”的潍县呢?原因有两个:首先,潍县位于渤海、胶东等解放区之间,宛如一根钉子,解放了潍县,多个解放区便能连成一片,为华东野战军提供一个稳固的后方。其次,潍县的守敌极其反动,尤其是一些保安团,他们常常对解放区进行骚扰破坏,这些部队不仅由恶霸地主和流氓组成,甚至在乡村中横行霸道,民众对他们的痛恨可见一斑,迫切期望解放军铲除这一祸害。因此,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决定发起强攻,彻底拔掉潍县这一顽固钉子。
展开剩余77%然而,潍县可不是那么好攻破的。敌军不仅兵力高达2.5万,且敌人的防守极为坚固,城墙高达13米,历史上几乎无人能攻破。国民党军在城外构筑了三道防线。第一道防线是围绕城市外部的障碍物,包括宽阔的壕沟、铁丝网、鹿砦、地雷等,配合大量子母地堡群,任何试图靠近的攻击部队都将遭受致命的火力打击。第二道防线便是坚固的城墙,城墙上装有电网和多层火力点,从高处俯瞰周围,随时可以掌控战场。第三道防线是在城市内部,几乎每一个街道和高楼都变成了火力点,封锁了进攻的每一条路径。
华东野战军此前并未攻克过像潍县这样坚固的城市堡垒,否则,许世友这个以勇猛著称的将领早就动手了。如今时机终于成熟,山东兵团的兵力也日益强大,许世友集中了22个团的5万大军,配备了800多门火炮。然而,这些火炮大多是60、81迫击炮,甚至最强的仅为75山炮。对于欧美军队来说,这些武器甚至算不上火炮,只是步兵武器的一部分。但对于解放军来说,这些小炮仍然被视为宝贵的资源,能够有效打击步兵,却对坚固的工事几乎没有什么威胁。因此,山东兵团的主要攻坚力量仍然是步兵手中的炸药包。
最让许世友头疼的,是潍县城外的那片开阔地。每当攻击部队一离开战壕,便立刻遭遇敌方火力的猛烈打击,这几百米的距离,将会付出多少英勇士兵的生命?因此,如何尽量缩短暴露在敌火力下的时间,成为了关键。为了保证战士们的安全并提高胜利的几率,许世友和各纵队的干部们开始集思广益,深入基层听取战士们的意见。经过广泛讨论后,最终制订出了一套全新的平原攻坚战术——“迫近土工作业”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刨地”战术。
解放军的大多数战士来自农村,刨地对他们而言并不陌生。土工作业通常是用来防御的,目的是给士兵和重武器提供一个坚固安全的射击依托。一般而言,攻占有战壕的防守阵地,至少需要三倍以上的兵力优势。但解放军巧妙地将这一常规用途的土工作业,转变为进攻的有力工具,用战壕作为突破敌人防线的桥头堡。
具体战术是:天黑后,战士们从现有阵地向前推进,在50米处卧倒,间隔十米左右,先挖掘出卧姿掩体,然后逐步扩展到跪姿、立姿掩体,最终将各个掩体连成战壕,构建出通往敌阵的交通壕。每一晚,解放军的阵地就能向前推进50米。第二天,敌人发现解放军的进展后大为震惊,他们清楚,若解放军继续如此挖掘,战壕很快就能挖到城墙下。
面对这一进展,敌军决定反击,开始用炮火阻止解放军的作业。然而,解放军战士们丝毫不退缩,反而加快了作业速度。只要能够先挖出卧姿掩体,炮弹的杀伤力便大为削弱。尽管有炮火打击,解放军的战壕依然一寸一寸向敌人靠近,逐渐蚕食掉城外的开阔地。国民党指挥官陈金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,他深知,战壕一旦挖到城墙下,解放军的总攻就会随之而来。
陈金城眼看局势不妙,决定效仿解放军进行土工作业,将城防设施向外推进,抢占更多的空地。然而,许世友并不担心,立即下令用75山炮对敌人进行炮火压制,让他们尝尝“学”得不完整的滋味。果然,炮火击中敌军阵地,国民党士兵纷纷丢下铲子四散逃命,根本无法坚持下去。
为了防止敌人继续挖掘,陈金城将任务交给保安团。然而,张天佐对这种任务非常抵触,他知道自己的部队以恶霸流氓为主,根本没有挖掘战壕的能力。最终,潍县的守军眼睁睁看着解放军的战壕一点点逼近自己。
发布于:天津市赤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